欢迎访问桐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网站!

桐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首页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新四军老战士在淠史杭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22-11-16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388次 作者:研究会
回顾根治淮河兴建淠史杭工程的发展史,作为共和国的一员,我们深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老战士的后代,我们自豪地说,没有新四军老战士的贡献就没有淠史杭!

        在根治淮河兴建淠史杭工程中,新四军老战士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突出贡献。


一、根治淮河兴建淠史杭工程,新四军老战士是吹哨者


        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根治淮河,是毛主席的亲自决策。淮河流域的治理,缘起中共 安 徽 省 委 给 中 央 的 报 告 。1950 年夏,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地区突降大暴雨,暴雨持续了半个多月,在淮北地区引发了大洪水。刚刚获得解放不久,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淮北农民的房屋被冲毁,大片土地被淹,仅河南和安徽两地受灾耕地就达 4000余亩,受灾群众 1300 多万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决定给党中央写报告,报告了当时水灾的实情,希望得到中央的支持。当时,新生的共和国领导人正在精心领导恢复国民经济工作,指导新区进行土改,同时还密切关注着已经爆发了战争的朝鲜局势。7月20日,毛泽东主席收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报告。当他读到报告中写的有些灾民因躲避洪水不及,爬到树上,被毒蛇咬死这些文字时,不禁流下了眼泪。他在“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这段话的下面,画上了横线。
        毛主席把这份报告批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治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毛主席指示周总理尽快邀集有关人员讨论淮河水灾的防救和导淮问题。自 1950年7月15日至9月21日间,毛主席就根治淮河问题专门作出四次批示,责成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国家有关部委、苏、皖、豫三省党委和政府积极行动起来,一切 工 作 必 须 以 治 淮 为 中 心 。1951年5月15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伟大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毛主席和党中央正确领导下,豫、皖、苏三省党委、政府和人民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立即积极行动起来,千军万马上淮河,举世瞩目的治淮工程陆续展开,满目疮痍的淮河两岸,突然焕发了勃勃生机。71年后的今天,安徽人民对曾希圣、王光宇、钱正英、马长炎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四军老战士在治理淮河,建设淠史杭工程所建立的不朽功勋,仍是难以忘怀,震撼不已!


二、根治淮河兴建淠史杭工程,新四军老战士是倡导者


        毛泽东主席知道了淮河流域严重灾害给人民带来沉重苦难的情况,打电话给周恩来总理,把“根治淮河”列入政务院议事日程。为贯彻毛主席“根治淮河”指示,周恩来总理打电话给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一方面了解灾区情况,另一方面向他们传达了毛主席治淮一系列批示精神,要求曾希圣考虑根治淮河的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曾希圣长期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解放初期,安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水平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困。面对国民党垮台后留下的烂摊子,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根据安徽的实际情况,曾希圣确定从抓农业入手。建国之初,安徽遇到连续两年的淮河水灾,他和省委一班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调阅省志和全省各县的县志,研究了安徽800年的历史,了解安徽的的天文、地理、水情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了大量的资料。经过研究分析,认识到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必须狠抓治水、兴利除害。首先必须兴修水利,提出抗洪水与治内涝相结合,治干流与治支流相结合,直接治点、线与保全面相结合的一整套治理方针。蓄泄兼顾淮河不治,苏、皖、豫不宁这一结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认可和毛主席的赞扬。可以说淠史杭是在治淮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治淮就不可能有淠史杭工程。它起源于治淮,因此,也可以说淠史杭是治淮的延续和发展。


三、根治淮河兴建淠史杭工程,新四军老战士是指挥者


        根据治淮工作的安排,至上世纪 50 年代,六安大别山区建设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水库,主要承担淮河防洪任务,同时拦蓄了大量的山区径流,淮河水患大大减轻。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上来看,皖西广大丘陵地区的土壤、光照、温度等条件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同时广大江淮丘陵地区又具备兴建大型灌区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但水利供水条件很差,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生产水平。如何解决皖西人民迫切要求的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提高国民经济生产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以曾希圣及杜维佑为主要负责同志的安徽省委及六安地委一班人,一以贯之秉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审时度势,立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审慎地研究了建设条件和可行性,作出了兴建淠史杭工程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决定。完美诠释了党的领导在兴建淠史杭工程这一重大决策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一 是 坚 强 过 硬 的 指 挥 班子。1958 年 8 月初,省委、省政府在佛子岭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批准动工兴建淠史杭工程,同时批准成立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指挥部的主要领导是:赵子厚,六安地委第二书记,六安地区行署专员;魏胜德,六安地委常委,农工部长;郑象生,六安地区行署副专员;高翼生,六安地委秘书长。指挥部成员有各县县委领导。建设初期,指挥部领导与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几乎天天开会,重大问题向地委汇报研究决定,需要上级解决的问题及工程重大事项,由地委领导及指挥部负责同志向省委曾希圣书记及省计委、省水利厅汇报请示。1959 年 10 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大型水利工程会议,赵子厚书记带 200 份材料和灌区图与会,引起了国家计委和水利部的高度重视,当年即安排 6000 万元建设资金支持工程建设,开了国家投资之先河。
        二 是 科 学 合 理 的 总 体 规划。淠史杭工程的综合利用目的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效益。经过70年的建设和运用,这个综合利用目的已基本实现。有的如供水、旅游,其效益已远超建设初期的设想。比如,既然是水利工程,首先要摸清家底子,灌区全域有哪几种水源,可利用量是多少,都需在规划中,通过历史水文系列的计算,客观科学地确定。这也是确定工程规模的基本依据。灌区规划的来水量计算,确定了以六大水库为主(占 64%),当地径流为基础(31%),下游河湖补给为补充(5%)的原则。经过历次规划核算及70年运行实践证明,这个来水量规划完全符合实际。从而奠定淠史杭工程能稳定发挥效益的物质基础。建设初期,曾希圣书记代表省委提出要解决合肥市供水和皖东江淮分水岭地区农田灌溉的要求。现在确定的灌区范围,总体是1.3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1100万亩(实际上就是用水范围)。已包含曾希圣书记提出的供水范围。值得指出的是新四军老战士、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始终参与淠史杭工程的指挥与协调,多次来到皖西现场视察指导,帮助解决工程重大关键问题。因此说,淠史杭工程的规划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合理的。
        三是先进合理设计理念。淠史杭工程是极为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其工程设计堪称完美。如六大水库,即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响洪甸、梅山、龙河口水,总库容 71 亿立方米;三大渠首,即横排头、红石嘴和杭埠河灌区的梅岭、牛角冲进水闸,总引水流量 550 立方米每秒。灌区七个等级(总干、干、分干、支、分支、斗、农渠)渠道1.3万条,总长 2.5 万公里。6 万多座建筑物(节制闸、进水闸、冲砂闸、泄洪闸、倒虹吸、渡槽、跌水、地下涵、水电站、电灌站等)。1200 座中小型反调节水库和 21 万处塘坝。以上工程构成了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灌溉渠系网络。统观灌区工程的布局,既能充分结合皖西丘陵的地形地质条件,又圆满地完成了规划灌溉范围内的输水和配水任务。因此说,灌区工程的布局是合理的,设计是先进的,体系是完善的,工程是安全的。可以自豪地说,诞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的灌区水利工程总体设计方案,是新中国水利史上的杰作之一,也是一个令后人惊叹的奇迹。


四、根治淮河兴建淠史杭工程,新四军老战士是践行者


        根据治淮工作的安排,上世纪 50 年代,六安大别山区建设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水库,主要承担淮河防洪任务,同时拦蓄了大量的山区径流,从而大大缓解了严重的淮河水患。新中国成立后,佛子岭水库是根治淮河的第一步。
        1950 年,新四军老战士、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师师长马长炎正率领他的部队准备开往抗美援朝战场,忽然接到命令:转入地方从事经济建设。这就是威震佛子岭工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
        在九十师师部会议室的东墙上,布幔敞开着。原来挂军用地图的地方,换上了一幅色彩鲜艳的淮河流域地图。紧挨着毛主席的像,挂着一幅醒目的标语:“人民解放军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马长炎说:“上级已经来了命令,我全师转业去参加治淮,你们看!”他对着地图从霍山以南的佛子岭,一直指到洪泽湖畔的三河闸,向大家宣布:这就是我们初期“作战”的区域,佛子岭是我师的“主阵地”。大家望着地图,都沉思起来。同志们对这个区域都有着深厚感情。山岭连绵的大别山区,是我们新四军的摇篮。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们和这里的人民,血流在一块、汗流在一块,人民培育着自己的子弟兵,子弟兵承担着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在那淮河两岸,布满战士的足迹,他们原来都是长期坚持在淮北阜阳、涡阳和洪泽湖边的游击健儿。全国胜利后,他们又和兄弟部队一道转战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和淮河两岸,肩负着肃清匪患、发动群众、参加土改、建立政权的任务,还参加过淮河、淠河沿岸防汛、抢险斗争。部队里的许多锦旗,都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现在他们将踏上新的征途,为社会主义建设再立新功。
        多少年以后,马老在回忆起那一时刻时说,当初他听到全师转业参加治淮的消息,也一时转不过弯来。每当思想斗争激烈的时刻,就想起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毛主席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鞭策着我。现在,我也用这些话,鼓励自己的老战友,对他说:“大老粗嘛,是有点困难,但毛主席都相信我们能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怎么可以辜负这种期望呢!”
        在全师行动之前,马老和几个同志先到佛子岭一带去看地形。工地上,已经放置了各地运来的施工机械:发电机、起重机、搅拌机、抽水机、卷扬机、灌浆机、震动机等等。那么多新奇的名词,那么多生动的数字,那么多复杂的机器,那么样美好的前景,那么一派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工作!于是,他们迅速把部队开到了黄岩安营扎寨。在纪念党的 31 周年生日那天,由全师选拔出来的 1000 多名“技术兵”和由 7000 多人组成的一支“野战军”,与民工一起投入了“堆山、造海”的战斗。攻破技术关,夺取高质量,共同与顽石比坚强,与洪水夺时间,用日、月照明,用水、汗沐浴。
        在这场新的战斗中,作为指战员的新四军老战士,率先士卒,身体力行。在施工建设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新四军老战士的身影,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奋战在第一线,这些扛过枪、打过仗的各级指战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与全体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刚到工地时,条件特别艰苦,他们和战士们一起风餐露宿。他们中有的带着负伤的身体日夜在工地奔波,有的一边与疾病斗争,一边坚持工作……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那一桩桩、一件件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让人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
        1951 年 10 月 10 日,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指挥部建起来了,专家会聚了起来。新四军老战士作为负责人,担子更重。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穷二白,没有任何修建大型水库的经验,也没有先进的器械,又面临着西方的技术封锁,困难重重。而当年很多修建大坝的建设者大多斗大字不识一升。怎么办?新四军老战士成了克难攻坚的精兵强将。他们“甩开膀子、做出样子”,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钻研技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互相切磋学起来。在学习班中诞生的“佛子岭大学”,最终实现技术创新 4000 多项,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全面、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1954年11月佛子岭水库竣工,老战士与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一起在 2 年 10 个月中创造了奇迹。这是我国水利专家在缺乏技术资料的情况下自己设计的,建筑材料也是我国自备的。水坝全长 517 米,高 74.4 米,修成后的水库,可蓄水 5 亿多立方,可以拦洪,敢教凶暴异常的洪水就范,可以灌溉和便于航行,还可以发电。它是治淮重点工程之一,其所属的佛子岭水电站装机共 10 台,总容量 6.6 万千瓦。建库迄今,佛子岭水库群累计拦截大大小小的洪水数百余次,年均拦蓄1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峰 2 次以上。也是我国第一个混凝土连拱坝,它是祖国大地上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奏出淠史杭工程建设的华彩乐章。今天,淠史杭灌区已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截至21 世纪初),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位于安徽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灌区区域人口1330万人,约占全省1/5;安徽境内灌区国土面积 1.3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1/10;耕地面积 1160 万亩,占全省 1/6。灌区工程始建于1958年,已建成了3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200 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和水利旅游等功能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 1198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突破 1000 万亩,受益范围涉及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它横贯皖中,沟通江淮,以2.5万公里渠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以及21万多个塘堰,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特大灌区,灌溉面积1060万亩土地,惠及豫皖两省2000万人口。“截至目前,累计灌溉面积 4.56 亿亩,增产粮食583.8亿斤,淠史杭灌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丰收之源’,也一举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境内几大水库积蓄了70亿立方米Ⅱ类优质水源,空气质量常年在Ⅰ类以上。”淠史杭灌区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得六安这片“红色的土地”又变身“天然氧吧”。六安市现有两个5A级景区、26个4A级景区,几乎都与淠史杭灌区的存在密切相关。仅去年,六安市接待游客 450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0多亿元。历史证明,淠史杭工程是安全的。可以自豪地说,诞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的灌区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水利史上的杰作之一,更是一个令后人惊叹的奇迹!从“走千走万,不走淮河两岸”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一字之差,承载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如今的六安,浸润在淠史杭的“人间天河”里,正日益变得美在水上,富在水上。
        回顾根治淮河兴建淠史杭工程的发展史,作为共和国的一员,我们深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老战士的后代,我们自豪地说,没有新四军老战士的贡献就没有淠史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