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桐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网站!

桐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首页 >> 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的桐东根据地

发布时间:2021-02-10 本站 483次 作者:研究会
为建立和发展这块抗日根据地,我党与敌伪顽展开多番建立与反建立、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桐东抗日根据地在为动员和武装人民群众抗击日伪军,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庆桐城桐东(现枞阳县陈瑶湖镇)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为建立和发展这块抗日根据地,我党与敌伪顽展开多番建立与反建立、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桐东抗日根据地在为动员和武装人民群众抗击日伪军,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激烈的“陈瑶湖之战”

 

  枞阳县白荡湖以东旧属桐城东乡,简称桐东。桐东北倚三官山,山高林密,蜿蜒纵横,与庐江、无为相连。其中,有一陈瑶湖,旧时水域面积20多万亩,与长江相通。湖内河网密布,芦苇杂草丛生,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是天然战场。

   “湖中众多岛屿,当时被称之为“排”,如王家排、许家排等。陈瑶湖战略位置得天独厚,进可攻,退可守,更可扼制长江,联络新四军五师和七师。”今年80岁的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村民谢富民告诉安庆晚报记者,“皖南事变”发生后,200多名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干部和战士,辗转到桐东水圩地区,日寇误以为新四军北渡到此。1941年农历正月,日军十六师团进驻大通、安庆,集中3000人的兵力、4架飞机,扫荡桐东游击区(陈瑶湖)。

   由于事先获得情报,驻扎在湖中的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林维先团长和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周密研究对策。农历正月十二,团长林维先紧急部署,命二大队一个排至横山警戒,两个排到苎镇口警戒,五连到龙王嘴监视敌人。六连在大队长方瑛的率领下,护送从皖南山区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向龙王嘴转移。桐东区委书记王光钧带一个排的兵力坚守王家排,剩下部队掩护县委机关转移,同时疏散湖区群众。

   第二日凌晨,驻长江南岸梁山矶的日军用火炮轰击陈瑶湖及其周围地区,并分兵两路:一路由老洲头经苎镇口直插青山;一路由灰河乘汽艇、木筏直取龙王嘴,形成包围和夹击之势,著名的“陈瑶湖之战”打响了。

   拂晓,警戒苎镇的新四军与日军相遇,新四军边战边向水圩方向撤退。在汪家嘴,“挺进团”二大队和一部分从皖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被日军包围。六连全体战士连续突围3次,都未能成功。最后,六连用火力掩护从皖南山区突围而来的新四军由水路后撤,而六连仍在敌军包围下坚持战斗,天黑才冲破封锁线。二大队五连与日军战斗更为激烈,4架日机向五连阵地狂轰滥炸,五连撤退到陈瑶湖芦苇丛中。

   “1941年2月15日拂晓,日军进犯桐东,先以飞机连续轰炸3个多小时,炸死当地群众多人。”谢富民老人向记者介绍,第二天,日军实行“清乡”,将王家排、许家排等地40多户农民房屋全部焚烧,老百姓伤亡600余人,有一家5口人全部被杀。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被敌人子弹击倒在湖中,壮烈牺牲,后安葬在陈瑶湖畔的东嘴头。“在这次‘陈瑶湖之战’中,‘挺进团’二大队大队长方瑛、水圩乡乡长吴中亚等40多名抗日干部也英勇牺牲。”

 

建立桐东抗日民主政府

 

  “桐东地区进可攻,退可守,更可扼制长江,是连接皖中、皖赣、皖鄂的纽带,也是新四军五师交通联络的必经之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桐东抗日根据地评述》提到,桐东抗日根据地是沿江根据地的起源地,也是皖江根据地向西发展的屏障,还是新四军七师联络新四军五师的桥梁。

   “1939年11月,林立、鲁生、何杰之等人奉命来到桐城,成立桐怀潜中心县委,着手开辟桐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枞阳文物志》主编王乐群介绍,1940年6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一部,来到陈瑶湖,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合编,在桐水圩成立以林维先为团长、张友来为政委的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此后,这一地区抗日斗争的形势发展很快,逐渐建立起了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和林维先在谢氏宗祠主持召开了青山、水圩、四虾、周谭、施湾、源潭、老湾、六州桐东8乡、共70余人参加的桐东参议会,成立了桐城东乡联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同年12月,将桐城东乡联办事处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钧为区长,区政府驻谢家祠堂,同时成立了桐东区人民参议会。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进驻谢氏祠堂伊始,就贴出了安民告示,军政人员一律不准扰民,借东西要归还,买东西要付钱。”对桐东抗日历史有一定研究的周巨龙向记者介绍,1940年冬,军政机关经费紧张,后勤供应跟不上,当地几个乡绅碰头,打算向老百姓摊派一些钱物支援军政机关,被谢绝。

   林维先曾被毛泽东称为“游击专家”,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今年已78岁的原水圩小学校长谢振祥指着谢氏祠堂附近一座旧房子告诉记者,林维先夫妇当年就住在这里。房屋主人把家中最好的东边正房让给了林维先。林维先知道客人一般被安排住在厢房,住正房是最高的待客之道,于是一再推让,但禁不住主人的热情,还是搬了进去。但考虑到是夫妇两人住居,林维先仍按当地人的习俗写了租批(租房合同),这让当地人感到林维先很有人情味,平易近人。

   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同仇敌忾打敌顽。周巨龙说,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以及后来的新四军其他部队经常在谢氏祠堂召开各种会议,主要是发动群众,开展除奸打顽活动。

   值得一提的,桐东抗日根据地为后来的渡江战役作出了贡献。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为了准备渡江作战,抽调一批曾在长江边工作过的干部战士组成华野先遣纵队。同年10月,先遣纵队第七、第九两个支队来到桐东三官山和陈瑶湖地区。这两个支队的指战员中,有许多当年在桐东抗日根据地工作过,他们熟悉地形,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为1949年的渡江战役的实施提供了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