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中的桐城抗战
桐城有“文都”之称,在抗日战争期间留下了大量反映桐城抗战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涵盖了桐城沦陷、日军暴行、新四军游击战、民众对抗战的支持等内容。作者包括本地文人、学子、群众,活动在桐城地区的新四军指战员、桐城学兵队战士、现当代人物等。诗词歌赋以生动的方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同时鼓舞今天的人们不忘过去、珍爱和平。本文将依照相关的作者和来源从五个方面介绍搜集到的诗词歌赋作品以及其反映的史实和现实价值。
一、桐城文人、学子诗文中记载的桐城抗战
桐城地区的抗战作品以姚孟振先生《桐城两次沦陷纪略》为代表。内容包括纪桐城沦陷的缘始、桐城第一次沦陷的劫运、桐城第二次沦陷的劫运、纪新四军抗敌事、纪乡民杀敌事、纪乡妇杀敌事、纪乡妇殉难事六个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桐城两次沦陷的史实。
描写桐城抗战的传统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则分散在各类书籍中。桐城当代文人李国春《桐城近现代名人抗战诗选录》收录了姚永朴、苏艺叔、房秩五等桐城近现代名人的诗文。这些诗文多为四言五律、四言七律等旧体诗格式,内容多为表达抒怀、伤感、忧愤之情,而具体史实在诗文中较少提及。
桐城文人马厚文作《城劫前篇》《城劫后篇》,其中《城劫后篇》详细描绘了桐城被侵占、新四军的伏击战以及抗日军民破坏交通的情景。
“……追溯初陷时,六月十三日。其时自引去,踪迹殊飘忽。自八月五日,再将城占夺。至十月五日,全数始退撤。洋桥尽焚毁,电杆半锯截。曲指两月中,残暴难罄述……时我新四军,英勇多事实。突击无定方,杀贼有果决。尝在棋盘岭,设伏公路缺。远望敌车至,疾驰如电掣。直前急投弹,车立为爆裂。奋身复登车,挥刃白如雪。车中敌惊惶,一一伏斧钺。又在鲁王河,上下袭传驲,汽车中地雷,敌酋身殉殁。迨敌既去后,官民议急切。咸谓安合路,为便交通设。今乃资敌人,不如毁之吉。乡保尽征夫,千百往挖掘。低者辟田塘,高者筑邱垤。北自小关起,南至月山迄。车马既皆废,行人仅可越。亡羊而补牢,敌踪庶可绝。”
文中首先点明写作的背景,1938年6月13日,日军初占桐城,而后南下。8月5日-10月5日,日军第二次侵占桐城,在桐城烧杀抢掠。后新四军四支队七团三营于9月3日在桐城棋盘岭伏击日军运输车队,大获全胜,9月25日又在桐城鲁王河袭击日军驿站,埋设地雷,使日寇担惊受怕。最后为了不使安合公路资敌,发动全县乡民,破坏公路,从桐北小关到怀宁月山之间车马不可行,仅路人可行。诗文反映了桐城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敌的决心。
抗日战争爆发,江浙沦陷,民族危难迫在眉睫,时在无锡国专读书的桐城学子马茂元撰一长联,用来抒发胸中忧愤情怀:“万里龙城,挡不住猖狂海寇,古北、喜峰、垅口,烽火连天,铁马金戈,同泽同袍争赴难;五千貂锦,问谁非慷慨儿郎,秦云、燕村、吴江,乡关何处,银台白塔,秋风秋雨为招魂。”观者为之叹赏。
抗战期间,日机多次轰炸桐城,在桐城学子的诗歌中有所反映。桐中学子刘彪在《敌机肆虐书愤》中写道:“1940年,余就读桐城中学,日机近十架飞临县城,狂轰滥炸,目睹惨状,令人发指,痛斯民之涂炭,爱为之记,以志不忘也。……忽闻警钟促,敌机已蔽日。弹雨泻低空,轰鸣如电击。地动复山摇,硝烟漫城黑。顿时日月昏,山川无颜色。才闻解警钟,争相奔井邑。不听市嚣声,但闻人痛哭。通衢火正燃,房塌犹持续。街宇顿成墟,十家存一室。人肠挂电杆,人腿飞屋脊。鱼市肉横飞,人肉杂鱼肉。小儿伏母僵,老妇抚尸泣。斯民遭蹂躏,惨状何其极……”
日军绘制“桐城攻击”弹着图
这段诗文反映了1940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空袭桐城县城,桐城中学被炸,毁校舍11间,所有校具及书籍损失甚巨。诗文中还描述了桐城县城被日军轰炸后人员伤亡的惨状,虽事过境迁,后人读文仍为之动容。
二、新四军指战员所作诗赋回忆桐城抗战
1938年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编组新四军的协议,原活动在鄂豫皖边的红军第28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1938年4月,新四军支队展开于皖中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新四军四支队在桐城活动期间留下大量抗战诗赋。
原新四军四支队秘书陈国柱长期在四支队司令部工作,工作之际接触大量新四军战报,同时司令部驻扎在舒城东西港冲,距离桐城不远,所以在他的诗赋作品中有桐城抗战的内容。
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旧址——钝斧庵(舒城县高峰乡西港冲村)
如在《大关风雨壮雄师赋》序言中写道:“一九三八年四月八日,我八团一部进袭桐城大关日寇。时值大雨连绵,毙敌甚多,敌尸堆积公路两旁,泥浆血迹与野花碧草印染成绮。而今抗战之场,自古兵争之会。地以险称,关因名大。春雨春风,助歼倭之胜利;春花春草,艳抗战之英雄。”此赋详细描述了新四军四支队八团在大关歼灭日军的场景,由于大关地势险峻,新四军四支队多次在大关伏击日军。
1938年6月8日,日军占领舒城,13日占领桐城。陈国柱在《桐城被敌侵占》中写道“舒城失陷又桐城,警报传来百姓惊,百二河山伤破碎,三千敌寇又纵横。焚馀庐舍嗥狐犬,燹后田园杂棘荆。远道遥闻父老哭,灾鸿遍地尽哀声。茫茫大地欲何之?劫后同胞痛乱离!故里已无干净土,他乡哪有太平时?铜驼遗恨永嘉祸,玉匣伤心德祜悲。晋宋前车应可鉴,何如抗战卫边陲。”
作者注写道:“国民党准备妥协投降,退至上游,桐城被日寇占领,人民无家可归,多来游击区诉苦,因而念及我民族千年来受异族压迫,如怀愍时五胡乱华,南宋末元军在杭州发掘坟墓之惨,皆由于当时内奸通敌不战所致。”
9月陈国柱在《壮士歼倭夺马回赋》中写道:“洎夫舒桐丧失,万姓流离昔……繁华世界,顿成鬼蜮之乡,伤当年富裕商场,倏作豺狼之坻。惨矣乱时,哀哉人士……杀青年以泄欲,搜妇女以淫恬。比赛藉砍头为娱乐,强奸作裸体之观瞻。桐邑街中,枯骨啄饥鸦之喙,合肥巷内,残骸膏野犬之循……”赋中写尽了日寇占领舒城、桐城、合肥后烧杀抢掠的暴行及惨状。
当得知9、10月四支队连续在安合公路伏击日军取得大捷后,陈国柱又作《秋季大捷喜作》:“花子棋盘殄寇频,五番定计妙如神。前方报捷重重至,忙煞幕中检秘珍。敌帐千棚夜警严,三雄夺骑智能兼。大关更显撼山手,廿四健儿巨寇歼……倭旗武运祈长久,题句今就半就擒,欲亡邻国竟亡身,惘伥闺中梦里人。我读倭函怜倭妇,夫君何事化灰尘。战术无如游击奇,连朝俘获妙于斯。题辞聊借阿兄句,不写前方喋血诗。”
诗中棋盘(岭)、大关皆为桐城关隘要地,新四军多次在此伏击日军,其中在安合公路桐城棋盘岭段三次伏击日军,缴获大量日军军旗、信件,信件中多是“劝夫君早日回国”之类说辞,所以作者有“怜倭妇”一说,作者还在文末对新四军的游击战术大加褒奖。9月在《壮士歼倭夺马回赋》中写道:“三战三胜于棋盘,破竹寒敌人之胆。”
此外,1938年6月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在桐安公路两侧活动时,一天夜行军遭日军火力袭击,突围后团员范达夫写诗一首:“持枪疾走夜深阑,涉水翻山过小关。任尔强虏枪林急,游击健儿岂畏难。”文中将新四军战士深夜勇于强突日军关卡的情景描写得生灵活现。另原服务团战士张轼《闻新四军安合路上伏击战皆捷感赋》写道:“……可敬新四军,红旗卷大江。燎原游击队,剿匪助种粮。伏击敌车队,日俘喊爹娘。切断交通线,七团威名扬。”其中新四军七团二营、三营主要活动在安合公路桐城段。
三、桐城学兵队战士所作诗文回忆桐城抗战
桐城学兵队成立于1938年夏,是抗战初期在中共桐城特支领导下,以地下党为骨干,青年学生、工人为主的一支抗日武装队伍。成立初就接受新四军四支队的指示,多次打击日寇和顽匪。1939年11月18日被解散,解散后百分之八十的干部、战士在地下党的安排下,转移至无为皖中根据地,参加新四军队伍。
桐城学兵队证章
不少学兵队队员留下诗文回忆桐城抗战岁月,如钱雷风在《桐城学兵队》中写道:“救亡抗敌聚桐城,绚丽青春映日红,勇士修文抒壮志,学兵习武献忠诚。竹沟惨案乌云起,热血男儿怒火腾。挺进路东根据地,誓歼顽寇握长缨。”
钱雷风为桐城县人,高中学历,1938年秋参加革命,后到新四军所属模范营历任班长、指导员。全国解放后长期在大连工矿车辆厂担任党务领导工作。作者在诗中概括了自己的抗战经历:1938年参加桐城学兵队,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屠杀河南确山竹沟的新四军战士和家属,制造竹沟惨案,作者怒火中烧,最后随新四军四支队东进,前往淮南路东根据地,发誓要手握长缨歼灭日寇。
从诗文中看出,作者在救国危亡的关键时候投笔从戎,参加桐城学兵队,在红石校、罗岭岗、青草等地袭击日寇,消灭日寇后受到群众的“箪食慰问”。
从原桐城学兵队队员钱雷风、周耀的诗中反映出桐城青年、学生参加桐城学兵队的爱国热情,群众对学兵队的支持。此外,据桐城党史记载,桐城学兵队在1938年9月配合国民党部队在练潭大横山与日寇作战两次;攻打盘踞在枞阳镇的日寇,捣毁敌人碉堡两座,打死敌人二十余名,还镇压了一批土顽和土豪劣绅。
四、民歌中记载的桐城抗战
1938年6月16日,大小关伏击战后,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八团抗日出发地,河南确山县竹沟八团留守处编歌《打仗数咱老八团》唱道:“竹沟南山到北山,到处驻有老八团。八团团长周骏鸣,留守主任王老汉。刀出鞘,弓上弦,八团出征一千三。头站开到大别山,二战霍山和六安。舒桐公路打一仗,鬼子大败窜了圈。群众见面比指头,打仗数咱老八团。”
桐城歌里也有不少新四军带领桐城军民抗日的内容,《牧童遥指新四军》里唱道:“青天白日拉壮丁,鬼子进村鸡犬惊,借问自由何处有,牧童遥指新四军。”歌词中描绘了日军烧杀抢掠、强拉壮丁的罪恶场面,阐述了桐城老百姓对新四军的向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
另有《四老爷》唱道:“四老爷到蒋塘,又分田来又分粮。四老爷到王屋,泥糊腿子当主席。四老爷到罗岭,地主恶霸趁地滚。四老爷到花山,鬼子汉奸一扫光。”
歌词里的四爷和四老爷指的是活动在桐城的新四军四支队,通过文中的地名看出新四军四支队活动区域南至花山,北至大关,东至孔城,西至王屋、蒋塘、大塘等地。在新四军四支队的领导下,农民当选主席,分田地、除恶霸、打鬼子、杀汉奸,全面展现了新四军在桐城的抗日活动。
桐城歌《誓把鬼子一扫尽》对棋盘岭伏击战做了细致的描述:“新四军赛孔明,布阵埋伏出奇兵,抗日威震棋盘岭,打死鬼子尸一层,打伤鬼子吓掉魂,军民齐欢庆,齐欢庆,誓把鬼子一扫尽。”这首桐城歌将新四军的英勇善战和日军惨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另有同名《誓把鬼子一扫光》唱道:“那天鬼子进了庄,烧杀抢夺坏事干。爷爷有病走不动,一刀戳进他胸膛。奶奶哭着上前拉,枪托砸在脊梁上。一家四口被杀掉,惟我跑到荒野上。从此失去爷和娘,远离村庄奔他乡。终于到了游击区,大别山中八路当。勤学苦练把敌杀,多杀鬼子来算账。这天鬼子又进庄,四方围住把枪架。扳机一扣枪声响,打的鬼子倒地躺。再甩几颗手榴弹,誓把鬼子一扫光。”这首桐城歌将日军的弑杀残暴揭露得淋漓尽致,反映了桐城民众抗日的热情,由于作者文化有限, 误认为大别山区活动的是八路军。
桐城歌的儿歌也有反映抗战的史实,《抗日儿歌》:“一二三,到大关,大关头上架机枪。机枪响,到荻港(孔城镇的下街头),荻港惊,到南京,南京骇,到上海,上海落,到俄国,俄国狠,帮我中国打日本。中国人,是好汉,打死鬼子几千又几万,鬼子吓的抱头往回蹿。”
歌中提到日军先到桐城的大关、孔城镇,接着占领南京、上海,然后俄国出兵,最后中国人将日军赶走。乡间儿歌作者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误认为日军占领大关、桐城后再占领南京、上海,实为日军先占领上海、南京后占领大关、孔城。
桐城儿歌《我家爸爸专把魔鬼杀》:“魔鬼魔鬼我不怕,我家爸爸专把魔鬼杀。你要来了我就要爸爸杀,爸爸杀,妈妈炒,我靠锅台吃一饱。”《玩沙滩》:“三个伢子玩沙滩,推的推来拉的拉。堆座金山堆银山,堆座宝塔不可攀,堆座炮台打鬼子,堆座桥梁通四方。堆个巨人把天擎,堆个百姓把福享,堆个坏蛋探头望,堆个兵士站好岗。” 这两首儿歌虽然没有提及日军、但魔鬼、鬼子足以影射出日军在桐城群众中的形象。
另有不知名桐城儿歌唱道:“小日本太猖狂,侵略中国罪难当;厚厚一本血泪账,万把算盘难算详。” “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昨天占了张家楼,今天又烧李家庄。捉到青年当炮灰,捉到老年运军粮。炮灰打死山坑里,运粮死在大路旁。这样活着有何用?拿起钢刀拼一场。”
这两首不知名桐城儿歌反映了日军占据桐城后,残暴征用民力,引起桐城民众的反抗,通过儿歌的传唱,彰显出桐城民众抗日的决心。
除桐城歌里的儿歌外,桐城歌里的情歌也有反映抗战的内容。《送郎参军》里唱道:“哥哥你真英勇,妹妹我把你送,为抗日去当兵,上得前线杀敌人,哎呦哎呦呦,上得前线杀敌人。哥哥你放宽心,妹妹把你来等,家里事我一人,里里外外我照应,哎呦哎呦呦,家里事情你放心。哥哥你别想家,妹妹我养好娃娃,我把他抚养大,为了建设新中华,哎呦哎呦呦,为了建设新中华。”这首情歌以桐城姑娘为口吻,表面儿女情长,实则反映桐城儿女为了抗战事业,牺牲小我,成就抗战、建设新中华的决心。
《妇女歌》里唱道:“未曾开言泪淋淋,满肚子冤气无处伸。哭一声同胞姐妹们哪,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为什么男女不平等哪?三岁孩儿缠起了脚,那般痛苦真难忍。还要我扒柴挖草根哪,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风吹日晒不像人哪。光阴似箭年长大,一顶小轿抬过了门。夫妻不和没感情哪,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恶公恶婆赛似阎君哪。不等鸡叫先起身,轻手轻脚出房门。洗衣扫地抹灰尘哪,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挑水做饭奴家一人哪。一家大小无米吃,张家跑到李家村。借了半天借不到米呀,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有钱之人心太狠哪。大人饥饿都罢了,小孩饥饿把妈妈叫。锅前哭来锅后哼哪,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哭得我大人心不宁哪。忽听门外枪声响,说是鬼子又来临。三魂一吓掉二魂哪,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拖儿带女逃难行哪。一跑跑到荒郊外,身上跑得汗淋淋。回头看看自家门哪,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鬼子放火我家也被焚哪。大家都要来卫国,赶掉鬼子才享太平。我们也当抗日军哪,我的同胞喂,我的姐妹呀,不杀鬼子枉为人哪。”
这首《妇女歌》前段内容反映旧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男女不平等,从小受苦受难,等到婚后到婆家仍然挨饿受气。最后一段描述日本鬼子来到家乡,烧杀抢掠,作者号召妇女姐妹起来抗日救国,可谓是反映旧社会桐城妇女生活、抗战的史诗。
五、现当代人物回忆桐城抗战所作诗词
原安庆党史办主任余兆龙《棋盘岭抒怀》写道:“……棋盘岭上摆棋盘,当年战士话当年。黑车红炮鏖战急,榴弹机枪杀身促。冲锋恰是离弦箭,守阵犹如钢铁壁。炸敌汽车成废铁,肉搏狂寇刀饮血。”这是作者陪同新四军老战士来到棋盘岭伏击战遗址,作者根据新四军战士的回忆,有感而发所作。
原桐城新四军研究会会员毛伯周《桐城农民抗日歌》写道:“桐城自古号名邦,圣贤垂教世风良。不独文章惊天下,也能勇武煞凶狂……小关勇士杨成福,搏击稻田挖敌目。北郊好汉金谋荣,挥锤敢向倭头扑。三里街头吴氏女,妙计从容把仇戮。此皆寻常农家子,勇气丹心胜朱紫。”
毛伯周先生的《桐城农民抗日歌》主要参考姚孟振先生《桐城两次沦陷纪略》文中“乡民杀敌”和“乡妇杀敌”的内容,主要记述了桐城百姓杨成福、金谋荣、吴氏击杀日寇的故事。
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刘义成在《临江仙 新四军组歌(十)》写道:“又见财狼侵故土,狂风飞卷沙尘。嚣张傲慢目无人。咆哮如野兽,残忍世无伦。预伏奇兵深诱敌,来朝打狗关门。棋盘岭上敌尸陈。全歼畑俊七,百姓竞劳军。”淮安文联包善安《棋盘岭伏击》:“支队指挥高敬亭,六安公路伏奇兵。皖中群寇欲深人,江北四军坚抗争。弹药枪枝车上载,张牙舞爪道中行。出壕将士雄如虎,毙敌百余扬美名。”
这两首诗的作者既不是桐城籍贯,也不是新四军老战士,但其诗文中出现棋盘岭伏击战,可见棋盘岭伏击战的影响力之大。同时由于作者也不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所以包善安误将安合公路当成了六安公路,刘义成认为新四军四支队在棋盘岭伏击战中击毙了日寇高级将领畑俊七。
自贡文联王志明《我心中的新四军》:“……蒋家河口第一枪,棋盘岭上伏顽敌,卫岗之战威名扬,长途奔袭官陡门,乘胜追击收繁昌,铁铺岭上杀敌忙;攻坚打援战车桥,朱家岗上斗恶狼!哪里有日寇,哪里就是新四军杀敌的战场……”作者将新四军的重要战役一一罗列,其中安合公路上有两处重要战役,棋盘岭伏击战和铁铺岭伏击战,可见棋盘岭伏击战的影响力之大。
解放军边防学院训练部部长王智斌《水调歌头•金刚钻团棋盘岭伏击战》写道:“大别山河秀,抗日竞风流。皖中安合公路,倭敌胆寒愁。九月漫山红透,鬼子匆匆奔走,鹤唳朔风幽。惊雀棋盘岭,枪炮怒复仇。新四军,虎跃起,弹飞投。杀声动地,车甲崩焰血燃篝。猛七团声威震,灭百寇民心奋,豪气荡神州。铁血金刚钻,亮剑斥方遒。”
棋盘岭伏击战纪念亭
“金刚钻团”源于红28军82师244团,后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第七团,是新四军组建的主力之一,也是在桐城与日军作战的主要部队,作者将新四军四支队七团英勇杀敌的画面描写得生灵活现。
新四军四支队除了打击日军和汉奸组织外,还推动桐城地方党组织建设,组织抗日民众团体,建立抗日游击队,发动减租减息,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受到了桐城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1938年8月,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率先离开桐城前往皖东作战,1939年上半年,新四军四支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东进抗日的指示,向津浦铁路东西两侧挺进,离开了桐城。新四军四支队在桐期间,桐城共计3000多人加入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仅抗战期间牺牲的桐城籍新四军烈士有名可考的就有88人。
六、结语
诗词歌赋中的桐城抗战是传统文学作品对桐城抗战的真实反映。以桐城百姓、文人、学子,新四军指战员、桐城学兵队战士等为主的作者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将桐城抗战记录下来。这些文学作品虽然由于文化背景、年代久远等原因出现部分失实问题,但仍然是研究桐城地区抗战史的第一手资料。
诗以言志、词以传情、歌以抒怀、赋以敷陈。这些传统文学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在日寇在桐城的暴行,桐城军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决心和取得抗战胜利的喜悦之情。这些作品传达的是桐城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传达的是新四军铁军抗战精神;传达的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战歌。桐城抗战文学作品,既是宝贵的地方文化,也是宝贵的民族文化。
桐城地区的抗战作品主要以史学体例为主,传统文学——诗词歌赋反映的作品较少。笔者从各方资料中搜集出部分诗词歌赋,但仍有大量反映桐城抗战和原桐城枞阳地区的作品没有涉及。
笔者希望一篇拙作能够启发人们对于珍贵历史作品的重视,以此提高人们对于地方红色文化的关注,从而在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铁血精神和桐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