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的组建与发展
1940年春夏之交,国民党顽固派在华中地区反共风云日紧,摩擦事件纷至沓来。
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分割包围聚歼我新四军之企图,实现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党中央指示皖南部队迅速由铜(陵)繁(昌)地区直接北渡或经苏南北渡,并强调要以自卫战斗粉碎反共军的进攻,争取时局好转。
无为、巢南地区原是我在安徽境内江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既是我大江南北新四军平时来往的重要通道,又是我皖南军部及部队由铜繁地区渡江北移必经之地。正因为如此,日、伪、顽在这一地区及其周围部署了相当雄厚的军事力量。当时,在桐、庐、无、巢地区坚持斗争的我主力部队——新四军第4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都已先后移至津浦铁路东西两侧,留下继续坚持这一地区斗争的只有巢无县委(书记胡德荣)和巢无办事处(主任侯奕斋)及其领导的不到百人的游击队;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副书记李岩)及其领导的近200人的游击大队。由于敌、顽兵力几乎百倍于我敌我,力量悬殊甚大,因此,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经常肆无忌惮地对这一地区骚扰,袭击我游击队,破坏抗日组织,残杀人民群众,妄图彻底摧毁我抗日政权,截断我大江南北新四军的交通联系,堵截皖南部队北移,敌我斗争甚是激烈。
为了恢复和巩固巢无抗日民主根据地,控制桐、庐、无地区,为皖南军部和部队北移做准备,1940年6月,新四军军部决定,以3支队5团3营为基础,与桐庐游击大队(当时驻桐东水圩)和章啸衡同志在铜陵地区收编的原国民党川军蒋希伯部合编为新四军3支队挺进团,任命我为3支队参谋长兼挺进团团长,张友来为政委(数月后调去学习),彭胜标为政治处主任,廖乾祥为后勤处主任。下编3个大队,收编的原国民党川军编为第1大队,大队长蒋希伯(后叛变);桐庐游击大队编为第2大队,大队长方英,教导员鲁生兼;3支队5团3营为第3大队,大队长傅绍甫,教导员赖振刚。团直属队编有1个特务连。全团共约700余人。
3支队5团3营,是一支老部队。它原是闽北红军独立师的一部分。1937年9月,闽北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3支队第5团,其上饶、苗竹关等地游击队改编为5团3营。该营大部分成员是经过3年游击战争锻炼的,军政素质都比较好,对敌斗争坚决,作战勇敢,战术动作灵活,能攻能守,有游击作战的经验,会做群众工作。
当时军部交给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挺进桐、庐、无地区,配合当地党组织和地方游击队,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抗日武装,恢复和巩固巢无抗日游击根据地开辟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控制桐、庐、无地区为接应皖南军部及部队北渡作好准备。
我接受任务后,深感任务光荣而艰巨,想到桐、庐、无地区是我战斗过的地方,地形熟悉,党和群众的基础好,因而,对完成军部交给的任务充满信心。
8月初,我即率3营北渡长江,到桐、庐、无地区,迅速进行挺进团的组建工作,并令1大队从铜陵过江到桐东灰河地区待命。我们先从皖南繁昌县的汪家套过江到无为东乡白茆洲,然后到临江坝。在临江坝找到巢无县委书记胡德荣和办事处主任侯奕斋同志及他们领导的游击队。胡德荣等同志向我们介绍了敌情、我情后,我向他们传达了军部的决定和指示。经研究确定,由傅绍甫、赖振刚同志率3大队(即3营)留无为,配合县委行动,相机拔除对我妨害最大而守备较薄弱的严家桥、石涧铺、开城桥等日伪据点,恢复巢无地区,然后待命去桐东水圩(今属枞阳县)。接着,我同何志远、廖乾祥同志带10余名干部去桐东在灰河与1大队会合,后令他们继续就地隐蔽待命。紧接着,又找到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副书记李岩和3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方修等同志。我向县委领导同志传达了军部关于将桐庐游击大队改编为挺进团第2大队的决定,以及我们到桐、庐、无地区的任务。他们也介绍了情况。这时,军部派张友来同志率电台人员也来到桐东水圩与我们会合。经与他研究决定调3大队来水圩。这时,3大队在巢无游击队的配合下,已拔除了几个日伪据点,并组建了一个新兵连。
为了搞好后勤保障,着赖振刚同志率新兵连继续留驻兴隆庵地区掩护税收,赶制冬衣。
不久,各大队在桐东水圩集中,随即召开了新四军3支队挺进团成立大会。地方党委的同志和附近群众参加了大会。在雄壮的军号声中,庄严宣布了新四军3支队挺进团正式成立。会后,全团指战员立即投入了新的战斗。
一、开辟桐庐无,奋战日伪顽
挺进团组成后,召开了团领导干部和县委领导同志的联席会议,共同讨论研究了行动部署。会议一致认为,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战争,坚持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同打击最顽固的反动势力紧密结合起来,把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发展武装同加强游击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挺进团配合当地党组织和游击队,恢复和巩固巢无根据地开辟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庐、无地区的根据地,把反敌“扫荡”、反顽斗争引向胜利的中心环节。于是,共同研究决定:
(一)首先发起对最顽固和对我危害最大的土顽的进攻。即先攻打盘踞在无为老牛埠的土顽章干大队,再攻打盘踞在桐东孙家畈的江子龙大队。得手后,进而歼灭土顽常备队。
(二)为开辟和巩固三官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由桐庐县委分别在钱家桥等地区、老洲头等地区、六百丈等地区、砖桥等地区建立4支游击队,以控制三官山地区。同时决定,派得力干部去桐西屋聚岭、蒋铁,桐北龙眠山地区发展地方武装,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向这些地区,迷惑敌人,掩护巢无和三官山根据地。
(三)大力开展政治攻势,积极开展敌占区工作。进一步做好驻老洲头(今属枞阳县)的伪军张开元和盘踞在长凤洲、扫帚沟一带的土匪刘东雄部的争取工作。行动方案制定以后,部队、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分头实施。
8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全团首先向无为老牛埠章干大队发起进攻。当时我兵分两路:一路由1大队从灰河出发,经新安镇,攻打风火载土顽前哨据点,得手后再向老牛埠攻击;另一路由2、3大队从水圩出发,经施家湾昆山,直插老牛埠。按照预定作战方案,于第二天拂晓前发起了猛攻,激战时许,顽军溃不成军,我团一举攻克老牛埠。此战,共毙伤土顽百余人,俘数十人(经教育后释放),缴获枪支数十支。残顾四处逃帘,很长时间不敢回老牛埠。我团首战告捷,军民欢腾,部队返回水圩集结。
返回水圩后,我同张友来政委商量决定乘胜前进,攻打孙家畈土顽江子龙大队。根据敌情和地形,令3大队直取项镇埠,截顽退路;1、2大队和黄彬同志率领的1个连从正面攻击江子龙驻地孙家畈。按照这一作战预案,于夜间完成了对江子龙大队的包围,拂晓发起攻击。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一举歼其1个多连,残顽逃往会宫,我们攻占孙家畈。当天,部队在孙家畈一面肃清残匪,一面宣传发动群众,晚饭后返回水圩。我团再战告捷,狠狠打击了土顽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我军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鼓舞了军民团结抗战的斗志。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抗日情绪高涨。顿时,严惩汉奸走狗、团结抗日的烈火,在桐东、桐南、庐南地区熊熊燃烧起来。
老牛埠、孙家畈战斗后,我团在桐东地区站住了脚。我们便以水圩根据地为依托,以大队为单位分散活动,相机打击日伪和土顽部队。令3大队留驻水圩,我率1大队到桐南破罡地区活动,攻打了盘踞在这里为非作歹的土顽陶洪恩大队,歼其一部。然后,1大队的1、2中队返回水圩休整,我率1大队3中队到枞阳周围地区活动。这时,我到扫帚沟见到了刘东雄。因地方党组织加强了对他的工作,他当时对我们态度较好,还请我吃了饭。
经我进一步做工作,他表示愿意接受我团的领导,团结抗日。我们即将刘东雄部改编为挺进团独立大队,刘东雄为大队长,令其活动于汤沟、破罡、枞阳一带。这期间,2大队进至庐南砖桥、黄屯、大凹口、黄泥河、罗昌河、钱家桥等地活动,也歼灭了部分常备队。
在这段时间里,桐庐县委大力发动群众,积极建立抗日武装,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了加强庐江县境内的工作,先后在庐南的大凹口、罗昌河、钱家桥地区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游击队,队长胡长武(后叛变);在三官山、草鞋岭、将军庙、砖桥、矾山等地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游击队,队长张金彪。县委派李岩同志具体领导上述地区的工作。县委还在老洲头、桂家坝、左岗(今都属枫阳县)一带组建了一支游击队。为了开辟桐西、桐北地区,县委派何杰同志到该地区加强领导,并在该地区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游击队。
我团挺进桐、庐、无地区,与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密切配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扫清了三官山外围土顽据点,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控制了三官山、将军庙、钱家铺地区,为建立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庐、无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9月间,我团集中水圩休整。此时,我将挺进团挺进桐、庐、无地区的活动情况,电告了军部、江北指挥部和3支队司令部,并请求军部派部队来加强巢无地区的军事力量。没几天,江北指挥部派江北游击纵队政委孙仲德同志率江北游击纵队2团团部、团直属队和2营及3营的1个连(即黄彬同志所在的连)来到无为。数日后我从水圩赶到无为东乡三官殿见了孙仲德同志,我们就今后部队如何配合行动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后着赖振刚同志将冬衣急送水圩,我从无为返回桐东青山头附近的2大队驻地,当夜在2大队休息。挑晓时,得悉蒋希伯带1大队的1、2中队叛逃。我立即赶回团部组织追击叛逆,但时间已来不及了。这股叛逆乘船经灰河时,遇我2大队守口子的1个排的拦截,发生激烈战斗,但因我人少未能将其截住,使其逃往庐江,投降了桂顽176师周雄团(即528团)。
当天上午,我们召开了紧急会议,县委领导同志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析,蒋希伯投顽后可能要引桂顽来袭击我水圩地区。当即确定:团部、3大队和1大队3中队(后编入3大队)由政委张友来、主任彭胜标同志率领转移到无为地区;我率2大队和团部几名干部坚持桐东地区;县委机关分散到老洲头和庐南地区。并通知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急作准备,严防蒋引桂顽袭击。不出所料,约半月,蒋希伯果然带领桂顽周雄团进犯我水圩地区。由于我早有准备,顽军扑了空。周雄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剑子手,到一处糟蹋一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群众叫他“狗熊”。他找不到我军踪影,便恼差成怒,对我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烧、杀、抢“三光”政策,以发泄其对抗日军民的刻骨仇恨。顽军在水圩骚扰1天,第2天撤出水圩,缩回到庐江砖桥。不几天,顽军再次袭击水圩地区,仍然扑了空。由于顽军对我袭击,早在我们预料之中,并作了充分的准备,因而,我军无损失。与此同时,我团2大队却隐蔽地穿插到顽军后方,在游击队的配合下,广泛袭击顽常备队,捣毁顽区、乡公所,打得顽军晕头转向,惶恐不安,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经过这次反顽斗争,我各地游击队都有了新的发展,战斗力有了提高,根据地也得到巩固和扩大。不久,桂顽周雄也不再信任蒋希伯,将蒋希伯部缴械解散了。我根据地军民对建设根据地,战胜敌、伪、顽的决心更大,信心更足了。
1940年12月间,我接3支队司令员张正坤同志电告,他带领若干人员已过江到了无为东乡,组成了有曾希圣、张正坤、孙仲德、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余再励、巢无县委书记胡德荣和巢无办事处主任侯奕斋等同志参加的渡江指挥部,为接应军部从铜繁地区北渡长江作准备。要我报告我团在敌、顽后方活动情况,并令我团严密监视敌、顽活动随时掌握敌顽动态,每日向指挥部报告。
我接电令后,即将全团展开活动,地方党组织也积极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在很短时间内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只等军部过江了。但到1941年1月初,又突然接张司令员电,令我团迅速集中返回江南。并说军部不从桐繁地区过江了。我们立即进行了研究并复电:因我团已全面展开,交通不便,需10天左右时间才能集中起来。张司令员接我请示电后,又令我团“集中后南渡”。他们便先过江去了。没几天,蒋介石发动了皖南事变,我团也就没有南渡。
皖南事变后,皖南我军突围出来的部分人员陆续来到水圩地区,引起了日军对我桐东的注意。
1941年2月15日,日军116师团集中驻大通、安庆等地的日伪军3000余人,在飞机、舰艇的配合下,向我桐东水圩地区进行“扫荡”,企图消灭我挺进团,搜捕皖南突围北渡人员,摧毁我抗日根据地。当时,我在水圩地区有2大队和县委机关及皖南突围来的部分人员。
为了对付敌人对水圩地区的“扫荡”,14日,我们同县委同志进行了分析研究,当即确定我在水圩人员全部撤出,分散隐蔽;2大队掩护皖南突围人员渡湖转移到龙王嘴、戴山垴地区,我从王家排直接到龙王嘴、戴山垴地区;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同志已接上级党委的指示,要他去加强桐、怀、潜地区工作,即刻去桐西;其余人员转移到三官山、将军庙地区。当时我再三强调所有人员必须在夜间12点以前全部离开水圩,并嘱咐2大队长方英、县委书记鲁生同志,千万不要延误时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夜,日伪军分两路向水圩地区进击:一路由老洲头,经左岗直插青山头,以切断我陆上退路;另一路进击炎河、六百丈,以切断我通向炎河的水上退路。次日拂晓,即向水圩地区发起了疯狂的“扫荡”。同时,日军飞机对龙王嘴、王家排反复进行轰炸。这时,2大队的4连已由副大队长李德安同志带领转移到周家岗、豪稍一带,并在此与“扫荡”的日军遭遇,发生战斗。他们打死七八个鬼子后,进入湖区芦苇丛中隐蔽。但由于皖南突围出来的人员还没有组织起来,也没有指定负责人,他们对方英同志又不熟悉,行动迟缓:鲁生同志因将去桐、怀、潜地区工作,下面同志为他饯行而喝醉了酒,也延误了时间。因此,鲁生同志和2大队另两个连及皖南突围出来的人员没有及时撤离而被包围。他们在突围时,鲁生、方英和6连指导员吴中亚等同志不幸牺牲,其余人员被冲散到湖心(冬季湖中无水,但淤泥很深)芦苇丛中隐蔽。
日军“扫荡”后的第二天,我们在周家潭、戴家嘴、施家湾地区集中了部队。2大队长由李德安同志接任。皖南突围来的人员由地方党组织收容后,由交通员分散护送到无为,有少数人留在桐庐地区工作。地方党组织和政府掩埋了牺牲同志的尸体,较好地做了优抚工作,很快即恢复了正常秩序。由于2大队被敌冲散后,有些人到了游击队,有些人回家了,集中后只有两个连了。人数虽然减少了,但经过两次反顽和一次反敌“扫荡”斗争及多次战斗的锻炼,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和组织纪律性都有了很大提高,斗志更旺了,战斗力更强了,为以后进行更严酷更复杂的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大队稍事休整后,又进至三官山、将军庙、罗昌河、钱家桥大四口等地活动,并在浮山附近摧毁了土顽江子龙的后方。这时,各地游击队又有了新的发展,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日趋巩固。
二、转战大别山区,牵制顽军
1941年5月,新四军第7师在无为正式组成。张鼎丞同志任师长(因张鼎丞同志在延安学习,未到职,后由副师长傅秋涛同志代师长)曾希圣同志任政委。
原3支队挺进团改为7师挺进团,我仍任团长,彭胜标同志任政治处主任。这时,挺进团各大队改为营的番号:3大队改为1营,营长傅绍甫,政委赖振刚,2大队改为3营,营长李德安,教导员李盛才(后江厥成)。全团共辖1、3两个营。
在7师正式组成前后,驻在大别山区的桂顽李品仙部,与日军紧密配合,调兵遭将,不断向我皖中、皖东根据地发起进攻,妄图阻击我院南突围渡江的部队,全歼我在皖中、皖东的新四军。为了牵制桂顽对皖中、皖东的进攻,七师师部令挺进团挺进大别山区,深入桐城、潜山、怀宁、舒城、霍山、岳西等地开展活动,打通与5师的联系。令55团进入桐东、庐南地区,接替挺进团活动区。
我们接命令后,即分两批向大别山区挺进。先由彭胜标、傅绍甫同志率团部、团直属队和1营,在舒庐游击大队配合下,由无为出发经庐江县境,进至舒潜交界处的猪头尖、驼岭地区。此时,与桂顽遭遇经激战后转移到桐西蒋铁(蒋潭)、屋聚岭地区。这里有我地方党组织一个区委及其领导的几十人的游击队,区委书记是程鹏同志。桐潜交界之小河沿地区还有一个区委,书记是宋海珊同志。彭、傅在屋聚岭同程鹏同志及其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后,便在该地分散隐蔽休整。不久,我率3营由庐江罗昌河、钱家桥出发,途中歼灭驻金神墩常备队1个班后进入桐西屋聚岭同彭胜标、傅绍甫同志会合。次日,我们同程鹏等区委领导同志共同分析了当地及周围地区的敌、顽情况和敌我斗争形势,研究了行动部署。确定以桐西蒋铁地区为依托,向四周邻县开展工作,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击最顽固的反动势力;大力开展伪军、帮会的工作;建立和扩大抗日游击区,配合皖中、皖东根据地军民开展反顽斗争。
随后,全团集中活动,先后到舒城小街、晓天,霍山磨子潭,岳西主簿原、魏岭、彭家河潜山官庄、龙山等地,攻打了上述地区的一些顽区、乡公所,歼灭了部分反动武装。然后,部队返回蒋铁稍作休整后,又分散进行活动。3营又到潜山的官庄、龙山、万山(皖山)和岳西的魏岭、彭家河等地活动;1营一部到舒城小街地区,一部到桐南金神墩、老梅树街、罗家岭、徐家河等地活动,攻打了桐城青草塥和怀宁高河埠等地的土顽据点。这样,我们很快就将蒋铁地区周围的一些主要的土顽据点基本扫除,巩固和扩大了游击区。
与此同时,部队还积极配合地方党组织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向广大群众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卖国的罪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和争取伪军、伪组织及帮会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各地抗日武装纷纷组建起来。宋海珊同志在陶冲驿(小河沿)组建了叶树槐(原国民党联防大队长,率部起义)游击大队,活动于青草塥、徐家河、高河埠地区。在桐南罗家岭地区组建了一支游击队,活动于罗家岭、广济圩、安庆市附近地区。在桐北龙眼山地区组建了一支游击队,活动于龙眠山及其周围地区。张振中同志(原国民党桐城县常备队中队长,率部起义)组建了一支游击队,活动于桐北龙眼山和庐江大凹口之间地区。在花果园地区组建了汪浩然游击队,活动于小河沿、花果园、孔四方(杨四方)地区。在孔四方地区还有一支游击队。还在潜山官庄、龙山地区组建了一支游击队。桐西原游击队也有了较大发展。
这些抗日武装,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搜集敌顽情报,掩护和配合地方党组织、我团行动,打击土顽势力巩固和扩大抗日游击区等方面,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抗日武装的迅速发展,抗日游击区也进一步扩大。我们在桐西地区建立了一块以蒋铁为中心的游击区,活动范围东可达桐城县城附近,北到舒城的东沙埂、庐镇关、晓天等地,西达岳西魏岭、彭家河、主簿原地区,南抵怀宁高河埠、桐城罗家岭及安庆市附近。统战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当时桐西及其周围地区的一些政权,名义上是国民党的,但大多数区、乡、保、甲长都为我们办事,有不少后来参加了革命队伍。许多地主、士绅,通过我们做工作,对我态度较好,反对分裂,支持抗日。还争取了部分伪军、伪组织和帮会人员,经常通过他们掌握安庆地区的日、伪军动态,掩护我党、政、军人员出入安庆,有些医药和军需物资也能通过伪军、三番头子购买。形势发展很快很好。
1941年4月中旬,军部命令我挺进团与5师张体学同志的独立团合编为独立旅,我为旅长,张体学同志任政委,以便形成拳头,更好地在顽中心区开展工作,建立和扩大抗日游击区。
根据军部的命令我即率一个通信分队进入宿松,并于4月22日在宿松陈汉沟与张体学同志会合,共议了军部的指示,确定各自回去向领导报告后,再确定合编的时间和地点。这样,张体学同志仍回鄂东,我即回到桐西。我回桐西后即将部队挺进顽区的发展情况和同张体学会合协商合编的情况,向上级作了报告。后因情况变化,独立旅未组建成。这时,部队仍分散活动,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打击土顽势力,巩固和扩大抗日游击区,又先后在太湖的罗家岭地区、潜山的万山(皖山)地区、岳西的鹞落坪地区和魏岭、彭家河地区以及舒城小街地区各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并在舒城的庐镇关与晓天之间建立了一块以小街为中心的游击区。在其他地区还建立了一些新的隐蔽的立足点,并保持了同5师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大好形势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游击区。
三、挺进泊湖,开辟沿长江两岸敌顽之间地区
1941年7月中、下旬,师部令我回无为师部接受新的任务。8月初,我对部队活动和桐西地区工作进行安排后,即带通信分队回到无为。我回无为后,又将挺进团挺进大别山区的发展和同张体学同志会合、协商合编的情况,向师部作了详细汇报。后师领导命令我团西进宿松、望江、太湖3县之间的泊湖地区,同赣东北特委及其领导的游击大队会合,开辟和扩大沿长江两岸敌、顽之间地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泊湖东边是望江,西边是宿松,北接太湖县,南临大官湖、黄湖和长江,隔江是江西省的彭泽。湖区有一些小岛,湖汊较多,适于游击作战。在抗战初期,米济群、周静轩、桂蓬(黄育贤)、郑重等同志在该地区工作过,建有党的组织,也有武装活动。张体学同志也到该地区活动过。以后,赣东北特委书记黄先同志带领部分干部从江南进入湖区,领导该地区斗争,并指导江南彭泽地区工作。当时湖区有由特委领导的100余人的游击大队,大队长商群,副大队长刘宗超。该地区的群众基础也很好。
为了加强泊湖地区党、政、军的领导,师部决定派李丰平同志任鄂皖边区特委书记兼挺进团政委,黄先同志为副书记,并派袁大鹏同志任挺进团参谋长。
8月中旬我同李丰平、袁大鹏同志由无为回到桐西地区,向地方党委和部队传达了师部的指示,并根据师部的决定,将桐、怀、潜地区的游击队合编为独立团。挺进团1营营长傅绍甫同志任团长,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林立同志兼政委,叶树槐同志为副团长兼参谋长,马守一同志任政治处主任。独立团成立后继续坚持桐、怀、潜、舒地区斗争,并保持与挺进团和桐东地区55团的联系。
随后即部署部队向泊湖地区开进。当时,部队是分批进入泊湖地区的。早在六七月间,即由3营营长李德安和教导员李盛才同志率3营的1个连(其另一个连仍在桐西地区)进入湖区活动。他们在途经太湖徐家桥时,攻打了该地一个常备队,歼其一部,后进入湖区与特委书记黄先同志及其领导的游击队会合。然后,又到宿松与黄梅之间地区活动。先后在宿松的松毛岭伏击了宿松县常备队,歼30余人,缴枪20余支;在黄梅县的独皮镇打了驻该地的常备队,歼10余人;在望江县的毕家岭,攻打了驻该地的土顽梁金奎部的一个连,歼其两个排,30余人,缴枪30余支。然后返回湖区活动。8月中下旬,由李丰平、彭胜标、袁大鹏同志率团部和1营两个连(其另一个连暂留桐西地区)进入湖区。他们在途经太湖徐家桥时,又歼该地顽常备队一个排,缴枪10余支。他们进入湖区后,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建立民主政权等。随后,由傅绍甫同志率1营的另一个连最后进入湖区。我到湖区时,民主政权已基本建立起来,正准备召开参议会议。
我们到湖区后,先对特委领导的游击大队进行了整顿,并将其改编为独立团,刘宗超同志任团长(原大队长商群同志另有任务)。在我和李丰平等同志到湖区之前发生了一件事:当时特委领导同志感到原游击大队有些不太可靠,因此在3营到湖区后就将游击大队的枪缴了,引起了一些矛盾。我们到湖区后,经了解认为,游击大队虽有些问题,但主要还是组织纪律方面的问题,应加强教育,不应缴枪。这样,就把收缴的武装全部归还了,并做了一些工作,消除了矛盾。随后,我们即以湖区原有基地为依托,宣传发动群众,发展武装,打击反动势力,积极开展以巩固和扩大湖区根据地为主的各项斗争。
当时,敌、顽在湖区及其周围的兵力部署是:日伪军驻望江县城和沿江的重要集镇,宿松县的自卫大队驻宿松许家岭、洪家岭至下舱铺一带,11游纵驻太湖地区,梁金奎水警大队驻望江与宿松交界地区,袁国祥土匪部队驻华阳地区。宿、太、望3县还有一些常备队。后来桂顽176师528团也进至太湖地区。
为了巩固和扩大湖区根据地,首先,令3营以连为单位深入到望、太、宿和宿、黄之间的湖区外围地区活动以掩护湖区工作的开展。1营和独立团主要在湖区附近地区活动,首先攻打了驻洪家岭的宿松县自卫大队,歼其几十人,缴枪10余支,残敌逃窜,洪家岭被我占领。不久,11游纵和县自卫大队又纠集兵力向我进攻,企图夺回洪家岭。我予猛烈还击,歼其1个多连,缴枪几十支。驻许家岭的顽军也被吓跑了,随即许家岭亦为我控制。随后,1营1连远程奔袭了潜山县黄泥岗,打掉了该镇镇公所,歼灭反动武装一部,缴枪20余支。接着,1营和独立团又攻打了太湖与望江交界处的石炎山,该地驻有1游纵1个连和1个支队部,歼其一部,摧毁碉堡6座。在这次战斗中,1营营长英勇牺牲。第3营各连在湖区外围地区活动,也打了一些顽区、乡公所歼灭了部分反动武装。
我们进入湖区后,由于地方党组织、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到1941年年底,湖区的形势发展很好。这时,望江县城的日伪军已全部撤离。土顽大部分缩进县城。宿松县矮脚峦以东,望江县的杨湾以西,东西长几十华里、南北宽约四五华里的地区,均为我掌握,以泊湖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根据地内的民主政权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均已组建起来,抗日武装得到较大发展,武器装备也有了改善。为了巩固根据地,防御敌人的进攻,还动员群众同部队一起,在许家岭一线修筑了防御工事,挖了战壕,建筑了明堡。
由于我在泊湖地区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视和恐慌。从1942年1月1日开始,桂顽176师528团全部,11游纵大部及梁金奎水警大队300余人,袁国祥匪部100余人、各县常备队400余人,共3000余人,分两路向我进攻。一路以11游纵与梁部、袁匪部共600余人,从望江县向西进攻我王家墩、毕家岭一线;另一路由528团、宿松县自卫大队和常备队,共2500余人从宿松向东猛攻我许家岭一线,妄图东西夹击、消灭我挺进团和宿望独立团,摧毁我湖区抗日根据地。
经激战7昼夜,击退顽军无数次进攻,毙伤250余人,缴枪数十支。我亦伤亡二三十人,独立团团长刘宗超同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8日,顽军继续增加兵力,向我猛攻,突破我防线,并占领许家岭、王家墩等地。我3营7连的1个排和7连连长彭高林、指导员田仁永同志被顽军包围在许家岭前沿的一个码堡里。我令1营多次冲击营救未成。这时,顽军援兵越来越多,我孤军无援,情况十分危急。我们几位领导同志即研究确定突围转移,地方党政机关部分人员分散转移到江南彭泽地区坚持斗争,挺进团和独立团向桐西地区转移。8日夜晚,部队从下舱铺乘船顺利地转移到黄湖南岸,然后沿江堤向东走一段后,北向望江县的太阳山地区行进。当行至凉泉地区时,遇县常备队和11游纵一部的阻击。我即令1营将这股土顽歼灭,部队顺利通过。当时准备从下石牌经潜山王家河进入桐西地区,因这样走路程较近。当行至下石牌附近时,独立团报告说下石牌有10余人的常备队在此抓壮丁,他们要求去歼灭这股土顽。我同意了。他们即将这10余人歼灭了,拿下了下石牌。但他们拿下下石牌后,思想麻痹,没有严加防守,结果又被县常备队两个中队(内有一个排是收编的流散的川军)夺占,并用机枪严密封锁通道。我令1营几次攻击未成。在此情况下我们即研究决定改道走太湖的罗家岭、柴家沟。部队到罗家岭后,我们几位领导同志研究确定,将伤员安置在罗家岭群众家里,部队拟从小路直插潜山的源潭铺,经小河沿进入桐西。这时,被顽军包围在湖区的3营7连的1个排,在连长彭高林、政治指导员田仁永同志带领下,于我们撤离湖区的当天晚上也挖地道突围出来了。彭高林同志带领一部在罗家岭与我们会合,另一部由田仁永同志带领,后到5师去了。部队当夜即从罗家岭出发,准备直插源潭铺。但独立团的同志大部是湖区人,不会走山路,走了一夜只走了10多里。这样,我们又研究确定走小河西,经岳西鹞落坪、魏岭到桐西。当部队行至小河南吃午饭后,正准备向鹞落坪行进时,突遭从来榜河开来的桂顽1个营、店前河的11游纵一部和岳西县常备队的阻击,我牺牲7人,伤数人。这时,我们研究确定先由李丰平、黄先、袁大鹏等同志率领团部、1营和独立团,从源潭铺直插桐西到无为;我和彭胜标同志率3营暂留岳西、太湖地区活动,牵制敌人。这样,我和彭胜标同志率3营又返回到太湖罗家岭地区,活动数日后,带走在此养伤的轻伤员,经鹞落坪、魏岭返回桐西地区。这时才知道55团已撤出桐东,桐、怀、潜独立团也撤出桐西、桐南地区,返回了无为。
3营撤回桐西地区休整几天后,由彭胜标同志率领,经桐北龙眠山庐江县境回无为。
我带一个通信班仍在桐西地区活动。不几天,顽军5个保安大队进入桐西地区“清剿”,其指挥部设在唐家湾。当时桐西没有部队,形势很紧张。
为了对付顽军的“清剿”,保证党组织不受破坏,群众不受损失,我同程鹏同志研究后,连夜分别召开党支部负责同志和乡、保长(实际都是我们的人)会议,部署对付“清则”的办法。布置后,地方党组织负责同志和我们都分散隐蔽活动。桐西地区的群众确实很好,顽军后来到处搜查,又强迫群众开会威逼群众讲新四军去向,群众和乡、保、甲长都异口同声地按我们布置的讲。顽军没办法,因为他们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抓起来。他们在这里搞了个把月,什么也没有搞到就走了。顽军这次“清则”,党组织没有遭到破坏,也没有牺牲什么人,但有不少人被打得很厉害。“清剿”部队撤走后,我也于3月底离开桐西回到无为。这时挺进团已与桐、怀、潜独立团合编为7师58团了,团长傅绍甫,政委彭胜标,副团长叶树槐,参谋长李德安,主任曾宪忠。我调7师任副参谋长。从此,挺进团番号撤销。(写于1985年)
《新四军·回忆史料(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 上一篇:一组日军轰炸桐城史料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