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桐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网站!

桐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首页 >> 新四军人物

新四军人物

宋海珊

发布时间:2023-10-14 本站 351次 作者:彭生高
宋海珊(1898-1942),安徽省桐城县挂镇人。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解放,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宋海珊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桐城人民至今还广泛传颂着他的动人事迹。他的英名和业绩时常唤起他的老战友们的亲切回忆和怀念,成为教育后代继承革命传统的生动教材。

1

宋海珊(1898-1942),安徽省桐城县挂镇人。他出生在农民家庭,家境十分贫寒,全家只有一斗四升种的田(约8分亩)。宋海珊6岁时,父母为了使他知书识字,将他送进私塾。但由于家中生活难以维持,母亲时常出去要饭,宋海珊仅仅读书10个月就被迫辍学回家,上山打柴,补贴家用。11岁时,他就开始帮工,先在一家药店里打杂,后又帮另一家地主放鸭子,受尽了药店老板及地主的冷眼和欺凌。13岁学补锅,此后以此谋生。

苦难的身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海珊从小就憎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憎恨敲诈勒索、无所不为的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同情广大的劳苦人民。他每次碰到要饭的,总是尽量多给一点,有时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穷人穿。宋姓大公堂有点租田,他主张不收租,把田卖了接济穷人。宋海珊这种朴素的阶级感情,为他尔后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坚强的共产党员奠定了思想基础。

宋海珊的家乡,地处鄂豫皖根据地边缘,共产党及党领导的队伍在那里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于宋海珊思想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深知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很早就在暗地里帮助红军修理枪支等武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揭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国民党反动派不去抵抗日本侵略者,收复国土,反而调转枪口,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对红色根据地实行一次又一次的大围剿。敌人为了搞掉鄂豫皖根据地,就对宋海珊的家乡实行了严密的控制和封锁。他们在那里修筑碉堡,强力推行保甲制度和5户联坐法,成立反动民团自卫队。国民党县党部还派出大批便衣特务,到处搜查、逮捕、暗杀革命者,一时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本来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劳苦大众,更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宋海珊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对日寇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他考虑着怎样去减轻人民的痛苦,便在暗地里酝酿着组织群众起来进行斗争,不让反动家伙在当地作威作福。于是,宋海珊组织了僚枫乡人民自卫队,当地人民一致推选他为该队队长。这是一支不为伪政府委派、不受其调遣的群众自发性地组织,它只对当地人民负责,起着保护人民利益的作用。1937年国共合作后才自行解散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不战而逃,祖国的大好河山相继沦陷。1938年春,日寇侵占了桐城。桐城沦陷后,中共桐城县委号召桐城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武装保卫家乡。宋海珊热烈响应党的号召,拿起武器,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他担任了桐城县抗日人民自卫军分队长。这支队伍活动在大别山脚下沿山口一带,与新四军四支队九团配合行动。他们一面与驻在青草的日军作战,一面保护山内外逃难的人民。他们的活动经费主要靠征收地主豪绅家里的粮食和没收奸商物资,除自给外还供给新四军一小部分。1938年秋,驻在桐城的日军撤走后,桐城国共两党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当地的地主豪绅乘机联名诬告宋海珊等人为“土匪”。国民党反动当局正准备通缉,宋海珊等就离开桐城,到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处继续参加革命斗争。

2

宋海珊在高敬亭部时间不长,就又回到家乡。他白天做工,晚上进行党的工作,深得群众的信任。后来他担任了中共桐城县二区的区委书记。

1939年9月,国共摩擦日益加剧,国民党公开屠杀共产党员。1939年底,国民党派特务分子黄定文和魏际青到桐城任书记长和县长,以加强桐城的反共势力。他们一到桐城就大打出手,公开通令严防异党活动,迫害新四军家属,取消抗日民众组织。接着,国民党四十八军副军长兼一七六师师长区寿年带着队伍进驻桐城,一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桐城。

在此之前,中共上级党的组织已预料到形势的恶化,通知在国共统一战线中已暴露身份的县委领导和党员立即转移,并成立了新的桐怀潜中心县委,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党组织的活动转入地下。宋海珊也因身份已暴露被调离本区,到县委负责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

桐怀潜中心县委成立后,面临的形势十分险恶。1940年初,中心县委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又遭敌特搜捕的情况下,在桐城、潜山两县交界的蒋铁乡望狮岭华家祠堂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会上作出了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开展武装自卫斗争的决定,会后经过周密安排,组织20多位同志成功地缴获了桐城县二区松陶、银峰两乡乡公所的枪支。这次夺枪的胜利,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极大恐慌。他们一面责令反共专员周雄派敌特人员到处侦探,查找夺枪人。一面派一七六师在当地进行拉网式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武装,甩开敌人,中心县委将这支队伍转移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桐东水圩一带活动。并在桐东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第二连。

宋海珊是这次武装斗争的参加者和领导者之一。在斗争中,他坚决服从党的需要,执行党的指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先后担任了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的临时管理排排长和二连副连长等职。在部队中,他年龄较长,对待同志总是像慈祥的老祖母一样,热情诚恳,和蔼可亲,处处给人以关怀和温暖。在生活管理方面,他更是尽心尽责。为了使同志们吃饱、吃好,他常常冒着生命的危险,避开敌人的搜捕,向基层群众买粮食,买柴草,借锅灶,借盆碗,把一切都安排妥帖。遇到整夜的行军,他虽然也疲劳不堪,但白天仍不休息,不辞劳苦的安排同志们的生活。行军途中,有些同志脚上磨起了血泡,他就一个一个地帮助挑治。

在那艰苦的斗争岁月里,宋海珊总是把同志们的欢乐当成自已的幸福,把解决同志们的困难当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在部队到达桐东的那天,战士们由于经过两夜的急行军,加上下雨天道路泥泞,到达目的地后,疲劳、饥饿和寒冷一起向战士们袭来,大家蜷缩在草地上直打哆嗦,而地方党的组织又没有及时接上关系,一时无法解决吃的问题。宋海珊不顾寒冷和饥饿,一到驻地立即拖着疲倦的身体出去给部队找吃的。直到日上三竿才远远看见他提着一只小桶一瘸一拐地走来。同志们以为他带回了吃的,等他走到面前,不觉大失所望,桶里不是吃的而是姜汤。原来这地方是湖区,居民都是渔民,不生产粮食,他走了许多人家都没有买到粮食。后来看到卖生姜的,他怕同志们冒雨行军,淋湿衣服引起感冒,就买了生姜熬些姜汤带回来。一位年小的同志一看没有吃的,很伤心,带着哭腔叫“宋伯伯……”,“饿”字还没有说出口,旁边的人就用胳膊碰他,不让他往下说了。同志们都知道宋海珊尽了最大的努力,实在想不出办法。而宋海珊听到小同志的喊声,心中十分难过,觉得同志们没有饭吃是他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于是他站起来又要走,可是,过分的饥饿和劳累,使他两眼发黑,金星直冒,他不得不停下来站了一会,又摇摇晃晃地走了。后来正巧碰上了地方党组织前来联系的同志,带回了一篮熟鸡蛋,解决了吃的问题。宋海珊看到同志们吃得津津有味,高兴地笑了。

宋海珊领导的二连,名义上是一个连,实际上只有几十人。从干部到战士都是从地方上转移出来的同志,缺乏战斗经验,武器既少又坏。同时,生活条件极差,常常几个月内没有衣换,没有油吃,每天吃的就是玉米糊,有时能在糊里放点盐就不错了。夏天部队没有蚊帐,苍蝇叮,蚊子咬……在这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宋海珊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处处以模范行动带动大家。在他的领导下,全连干部战士紧密团结,克服了重重困难,转战在扬子江畔、陈瑶湖上、三官山(无、庐、桐三县交界的一个大山)边,狠狠打击日伪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部队也在战斗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地发展壮大。到1940年7、8月间,整个游击队就发展成为一支很像样的战斗力较强的队伍了。10月间,游击大队编为挺进团第二大队,由地方武装编入主力部队。宋海珊接受了新的任务,重返桐西,恢复党的工作,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新的游击队。

3

宋海珊回到桐西后,任挂车河地区的区委书记。他一方面开展党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武装斗争。他知道叶树槐家里藏有几条枪,就与叶树槐商量好,从他家取出枪支,组织了20余人攻打老梅区公所,缴获了壮丁队的几十支长枪,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桐西游击大队,由叶树槐任大队长,宋海珊任副大队长。游击大队成立后就在大别山区开展了游击战争。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反对苛捐杂税,反对抓壮丁,保护群众利益。用各种方法同贪官污吏、地主豪绅作坚决的斗争。通过这些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

宋海珊在革命斗争中,不仅注意做好基层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注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同时还认真地执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对民主人士、进步青年和国民党地方武装中官兵的工作。叶树槐就是在宋海珊的引导下参加革命队伍的。叶树槐是一个出生在地主家庭的青年,他本人思想比较进步。宋海珊就主动地同他接触,跟他交朋友,经常与他谈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剥削阶级的荒淫无度和劳苦大众的饥寒交迫,不断地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叶树槐的革命觉悟。在宋海珊的帮助和教育下,叶树槐终于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为了进一步坚定叶树槐革命到底的决心,宋海珊在攻打叶树槐家所在地的老梅树街时大声喊:“今天叶大队长来了,大家放爆竹欢迎!”这样既使叶树槐受到极大鼓舞,又在群众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原国民党桐城县常备队五中队中队长张振中,因思想倾向进步,于1941年遭到国民党的逮捕,出狱后与宋海珊取得联系。在宋海珊的积极帮助和指导下,张振中组织了武装暴动,又成立了一支游击队。经宋海珊的介绍,张振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宋海珊还积极动员妇女参加革命,他曾多次做张振中妻子左克俊的工作,劝她走出家门参加革命斗争。左克俊担心自己是个家庭妇女,没有上过学,也没有踏过社会的大门,出来工作不行。宋海珊就用杨门女将等历史故事来启发她出来参加革命。后来,左克俊也成了一位革命战士。

1941年9月,中共大别山地委成立了。根据地委指示,桐怀潜中心县委新发展的游击队于10月集中到桐南,成立了桐南独立团。同时成立了桐怀潜县委。宋海珊任县委委员、区委书记、独立团三营政委。独立团成立不久,由于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和独立团主要负责同志主观上的一些错误,队伍遭受重大损失,一部分干部战士转入正规部队,宋海珊仍留地方工作。他重新组织了桐南游击大队,由叶树槐任大队长,他任大队政委。

1942年5月初5,宋海珊在桐城西乡枧山遭敌埋伏不幸被捕。敌人当即将他押至县城,关进专员公署。起初,敌人派科长唐方平进行劝降,后又用严刑逼供。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宋海珊始终坚定不移,威武不屈。敌人的一切企图都成了泡影,不禁恼羞成怒,在7月初10将宋海珊杀害于桐城县西门外。在刑场上,宋海珊坦然自若,面不改色,连声高呼:“共产党万岁”……,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宋海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善于做政治宣传工作,使许多人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他坚决执行党的关于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创建了一支又一支的游击队;他无微不至地体贴关心革命同志,英勇无畏地同敌人作斗争。宋海珊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不愧是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儿子。他的崇高品质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

宋海珊烈士永垂不朽!